查看原文
其他

深度 | 一城碧水,润泽京华

王琛琛 1039调查团
2024-10-05

“上枕幽燕,下卧千川”,历史上,北京地区河网密集、水源丰沛。然而上世纪以来,流域径流减少,水资源开采过度,河道生态破坏,北京逐渐陷于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并存的困境。2014年3月14日,习近平总书记提出“节水优先,空间均衡,系统治理,两手发力”十六字治水方针。十年来,北京按照总书记指引的方向,系统治水、科学治水,如今一城碧水润京华,首都的水环境明显改善。



北京治水,节水优先


温榆河公园飞瀑叠翠/受访者供图


走进北京最大的“绿肺”温榆河公园,在6号门附近,有一处名叫飞瀑叠翠的景观节点,清澈的水从瀑布上方倾泻而下,流入下方的水池。事实上,这不仅是一处景观,还暗藏着节水的玄机。


温榆河公园协调小组办公室工程师雷国龙介绍,这个瀑布是温榆河公园的再生水供水口,瀑布后边就是清河第二再生水厂,它负责向整个温榆河公园朝阳片区进行再生水供给。从瀑布流下来的水全都是再生水,整个温榆河公园,除了游客服务生活饮用和农田灌溉用的是自来水跟部分地下水,其余用水全都使用再生水和雨水。


温榆河规划建设总图/受访者供图


温榆河公园位于温榆河、清河两河交汇处,占地30平方公里。整个公园都按照节水园林的理念规划建设。再生水经过公园的人工湿地净化后,大部分流入沁湖和玉湖。


以沁湖为例,水域面积约20公顷,有六七个足球场那么大,日常蓄水量24万立方米,相当于温榆河公园的一个大水缸,这些水就作为公园园林绿化的浇灌、冲厕、道路冲洒使用。


另一方面,公园依托再生水这片水域,开发出更多的亲水活动,比如夏天有皮划艇、桨板、水上自行车,冬天也有一系列冰雪项目。


温榆河沁湖/受访者供图

温榆河玉湖/受访者供图


打造节水园林,耐旱植物是当之无愧的主角。温榆河公园森林覆盖率接近90%,种植的全都是油松、侧柏、刺槐、旱柳等乡土性植物 ,日常不需要浇水。目前,温榆河公园已经形成了厂-网-园-河一体化再生水供水利用的格局,节水贯穿在公园的每一个环节。


雷国龙说,整个公园通过三座再生水厂进行再生水配置,对公园内部污水全收集,污水收集与处理率可达 99%,同时通过公园内再生水供水管网系统分区输送再生水,再生水骨干管网总里程达 5.4公里,实现再生水供水全园覆盖。 这些再生水用于公园的日常运营维护,末端会进入清河、温榆河两条河道,补充河湖水系,最终全部汇向下游城市副中心。


公园种植都为耐旱性植物/受访者供图


作为公园周边三座再生水厂之一,清河第二再生水厂处理规模日均50万吨,将清河下游流域的生活污水收集,经过多道工艺处理后,变成了汩汩“清流”。生活污水从进厂到出厂,大概需要20多个小时,水厂每年处理1亿4,000万立方米的污水,相当于70个昆明湖的水量。


处理完之后的出水全都是再生水,能够达到地表四类水体的水质标准。“现在再生水的应用的领域比较多,除了河道的补充,公园的用水,还有一些其他的市政使用,包括热电厂的冷却水、居民使用的冲厕水、洗车、道路保洁都是这种再生水。”清河流域分公司清河第二再生水厂负责人李广路说。


清河第二再生水厂/受访者供图

紫外线消毒污水/记者拍摄


北京治水,第一位是节水。从1999年起,北京持续干旱,多年人均水资源量一直在100立方米左右,这一数字低于缺水的以色列。在2014年南水北调水进京后,虽然年人均水资源量提高到150立方米左右,但仍远低于联合国认定的500立方米的极度缺水标准。推进再生水替代,能够有效减少对天然水资源的依赖。


市节水办主任张欣欣说,现在北京市再生水使用比例已经占到总用水量的31%。除了在冲厕、环卫绿化等方面加快推广再生水,越来越多高精尖产业也开始使用再生水。比如亦庄开发区有很多高精尖产业,像生产集成电路、液晶显示器等环节,都尽量要求使用再生水,而不是使用自来水和地下水。


十年来,北京坚持节水优先、量水发展,出台《北京市节水条例》,实施节水行动,强化水资源“取供用排和再生循环利用”全过程协同监管,年均节水1亿立方米。随着南水进京、大力压采地下水以及全流程节水等工作的开展,极大缓解流域内水资源短缺现状。


北京五大流域/来自新京报


河道治污,水质还清


蓝天如洗,碧波荡漾。在海淀区树村路附近的清河滨水绿廊,许多市民游客站在栈桥上,安静地观察水边正在孵蛋的黑天鹅。住在附近的朱女士每天都来清河边走走,去年12月,她发现有十多只黑天鹅飞来了这里。


“它们是春节前从圆明园飞过来的,圆明园里面昆明湖结冰了,天鹅都飞过来了,这也说明咱们这水质好了呀。”朱女士说,春节过后十多只黑天鹅都飞回圆明园去了,“还剩下两只,它们有宝宝了,就在清河这里安家了,雌鸟和雄鸟换着来孵蛋,总共7只宝宝,每天都会来好多人来看它们,能让人感到生机。”


清河树村路段/记者拍摄

一对黑天鹅夫妻在清河安家/记者拍摄


清河发源于海淀区碧云寺,流经朝阳、昌平,在顺义汇入温榆河流域。虽然名为“清”,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因“恶臭”闻名。在清河边住了大半辈子的张国忠回忆,上世纪七几年以前清河还算干净,七几年以后环境污染,水就很浑的,也没有鱼,还很臭,根本就闻不得味儿。“最近十来年,它就逐渐逐渐变好了,你看越来越清亮了,所以人现在越来越多了,抱小孩的,还有遛狗的,全都到这里来呼吸新鲜空气,很好。”张国忠说。


市民在清河岸边休闲/记者拍摄

清河里野鸭嬉戏/记者拍摄


随着周边社会快速发展,以前的清河河道沿线产生的污水直排入河,最严重的时候水质是劣五类水体。从2013年开始,北京连续推出三个污水治理三年行动方案。当时全市大规模建设再生水厂并铺设污水管线,清河终于迎来转机摆脱“污名”,回归名副其实“清澈的河”。


到2018年,清河沿线的污水管网建设进行了完善,清河全线实现了彻底还清,“一般生态景观用水是四类,我们清河的水质现在已经可以达到二类或者三类。”清河管理处公共事务科负责人张博说。


清河治理前后对比/清河管理处供图

清河的白鹭/张湘萍拍摄


与清河一样,承担北京90%洪水出境任务的北运河,也曾经是人们口中的“臭水河”。十年时间,通过沿线排污口截污、疏浚河道、建设生态护岸等一系列措施,北运河华丽变身为“生态河”。水质由之前的劣五类提升到四类以上,满足了景观用水的标准。


随着水质的提升,生物多样性逐渐丰富。“北运河的水鸟由之前的寥寥无几,到现如今的200余种,包括鸟中大熊猫、中华秋沙鸭、大鸨等国家保护动物都来了。鱼类也上升到10余种,对环境比较挑剔的鳑鲏、虾现在都是随处可见。”北运河管理处水环境管理科副科长吉丽娜说。


北运河综合治理前后/市水务建设管理事务中心供图

北运河/北运河管理处供图

北运河上的鸟类/北运河管理处供图


近年来,凉水河、新凤河、萧太后河等多条河流都得到治理。如今,北京已经消除黑臭水体,河湖水体全面还清,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从38.5%提升到88.9%,水清岸绿、鱼翔浅底的景象重现,一条条河流两岸成为水绿交融的生态廊道。


河道复苏,重现流动


在北京冬奥公园,永定河穿城而过,在宽阔的水面映衬下,远处的新首钢大桥显得格外壮观。“十年前怎么也想不到这条河会有水,以前就是干的河道,后来慢慢就有一些,这两年就感觉一下子水面也宽了,水也挺清的,这边水鸟也挺多的。就愿意来这走走,在河边遛弯很舒服。”附近居民赵女士感慨。


永定河/记者拍摄

永定河/市水务局供图


作为北京的母亲河,永定河此前常年断流。为了让干涸的母亲河重新奔流,2019年以来,京、津、冀、晋四省市实施流域生态水量统一调度,通过引黄河水入京,北京连续开展永定河生态补水,开创并深化了“湿河底、拉河槽、定河型、固河滩、复生态”的平原多沙悬河治理模式。2020年,永定河北京段25年来首次全线通水;2021年,永定河全线通水;去年更是首次实现1996年断流以来全年全线有水。


市水资源调度管理事务中心调度管理科科长李述介绍,从2019年到今年,永定河生态补水总量接近了19亿立方米,永定河北京段的河道形态基本恢复到了1967年的历史水平,流域重现生机。截至目前,河道沿线10公里范围内,地下水位累计回升了7.67米,沿河的许多泉眼也在复涌,多种珍稀鸟类重现永定河,特别是发现了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黑鹳,以及北京地区罕见的阔嘴鹬、红嘴巨鸥等。


永定河上的鸟类/市水务局供图

2024年永定河春季生态补水启动/市水务局供图


十年来,北京水生态环境持续复苏。永定河、潮白河、北运河、泃河、拒马河五大河流时隔26年全都重现“流动的河”并连续3年贯通入海。全市新增有水河道53条、有水河长990公里。桃花水母、黑鹳等珍稀物种频现多个水域,水生物多样性大幅提升。


除了在永定河生态补水,北京水务部门还通过密云水库向下游潮白河以及北运河补水,实现了断流20多年的潮白河全线通水,同时也为大运河北京段全线通航创造了有利的条件。“这几年我们通过用生态的办法解决生态的问题,让北京市地下水变得越来越充盈,发挥更大的生态效益。”市水资源调度管理事务中心副主任王俊文说。


潮白河/来自网络


人水和谐,水城共融


十年系统治理,碧水润泽京华。北京聚焦水资源短缺、水环境污染以及河水断流、地下水超采等令人揪心的问题,取得了丰硕的治水成果。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居江认为,下一步,北京在节水、系统治水等方面还有提升的空间。


居江认为,在节水方面,对再生水的利用还是要进一步加强,通过政策、还有市场激励机制,包括一些价格机制来鼓励更多的行业企业用再生水。第二,全市的有水河还不够,要进一步地统筹水资源、水生态、水安全,做好水资源的配置。另外在防洪方面,通过23·7流域性特大洪水,我们要有一些反思,在空间上还要做一些布局,把未来洪水造成的灾害降到最低,调配好人和自然的关系。


密云水库/李婕拍摄


在首都水环境不断改善的情况下,如何更好地实现人水和谐、水城共融,需要水务、规划、城市管理、交通、属地等多个部门共同努力。北京市政协委员、水利规划与设计领域高级工程师吴震认为,这其中涉及到河道的管理问题、交通的问题、环境的问题,应该统筹拿出来统一研究,划定它的管片边界,梳理它的相关功能,比如滨水绿道要达到什么样的状态,老百姓有什么样的需求,防洪调度如何设计,要把所有的功能叠加到一起,让它成为具有复合功能的河流水系。


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/朝阳区水务局供图


近些年,北京大力推进滨水空间开放,建设滨水骑行慢行系统,开辟冰场、垂钓平台,许多河湖成为网红打卡地。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居江表示,所有的治理最终落脚点都是在“为民”上。


北京已经把水环境问题初步解决了,老百姓的需求也上升了一个层次,希望能够享受到更好的水生态产品,不仅要水质干净,还要生态优美,还要有休闲放松。“我们现在推动河湖开放共享,在法律上要做一些修改,既让老百姓能够休闲亲水,同时还要保护水环境,这是一个重要的内容,也是我们的目标,最终我们还是为了让人们享受到更好的生态价值。”居江说。


市民在清河边骑行/记者拍摄

市民在八一湖玩皮划艇/市水务局供图


记  者 | 王琛琛

编  辑 | 孙    媛

主  编 | 程    艳



推荐阅读

深度|10年,从塞外之城到国际冰雪名城

03-03 推送

深度|协同发展看保定,魅力之城正崛起

03-03 推送
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1039调查团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